爱去小说网 www.aiqubook.com,最快更新楚风最新章节!
“回大王的话,巴蜀四塞之地,易守难攻,然其巴蜀之民,多半都是蛮夷之辈,不通教化,与我国人多有不同,虽归王化多年,依旧是积习日久,此番动乱,可窥其一斑!属下以为,蜀王杜宇既然已死,巴蜀也就无人再能兴风作浪,若是放纵追查,势必会引起动荡!为安定人心,长治久安计,属下依旧按照诸侯的礼数,将蜀王杜宇安葬!”
“如此甚好,正合孤意!大将军辛苦了,这一路之上,还算顺利?寡人在这宫中,一直盼望大将军能够早日归来,能够为寡人说一说,这一路之上的坎坷经历。单单是从奏折之上,已经让人觉得惊心动魄!来!今日不必拘礼,坐下说话!”说话间秦武王嬴荡挥手示意孟说坐在身边。
自从开战以来,秦武王赢荡并未亲临战场,所有的一切不过是通过奏折之上的汇报,获得的信息,如此一来,对于大军行进的诸多消息,并不十分的了解。但是出身行伍的秦武王赢荡,对此还是十分的痴迷,想要一探究竟!此番作战,实在是独辟蹊径,让人看着都是瞠目结舌!
听闻秦武王嬴荡如此的问答,虎贲中郎将孟说自然是将这一路之上,如何的金蝉脱壳,如何的关山飞渡,包括江油城下,单刀赴会。围攻成都之时,所发生的诸多事情,娓娓道来,虽然这言辞生涩,但是不管怎么说,还是切中要害,说了个明白。当然其中并非皆是秦军如何的善战溢美之词,还重点的描述了江油守将的夫人。
听得秦武王嬴荡吃惊不小,实在没有料到,一个妇道人家,居然会如此的深明大义,实在是让人钦佩。这字里行间,孟说也将墨家的观点糅合其中。秦武王嬴荡已经能够明确的知道,此番巴蜀叛乱的真实原因,当然这其中陈庄如何做法,自然是着重的说明了一番,表明临阵倒戈的重要性,也算是为当日举荐陈庄代理蜀王,做一个交代。
秦武王嬴荡听着不住的点头,如此一来耗费了好大的时辰,在此过程之中,秦武王嬴荡听得是认认真真,孟说回答的谨慎小心,生怕这其中说出什么,不该说的话。就在二人促膝长谈的时候,秦武王嬴荡秘密派出的‘飞羽卫’已经来到了陈庄的府邸。
严格意义上讲,此刻陈庄的府邸,应该被称之为王宫,有了上一次的教训,此次‘飞羽卫’并未派遣大队的人马进入,只是派出两人乔装打扮之后从正门,光明正大的进入。陈庄也是警惕性极高,眼下的巴蜀,虽说自己已经能够一手遮天,但是不管怎么说,巴蜀的贵族元老们,还在蠢蠢欲动,想要将陈庄拉下神坛。再说当日自己的所作所为,早已让自己声名狼藉,眼下并未能够得到城中百姓的拥戴!
秦国人自然也不会对自己善罢甘休,所以平素之中,陈庄都是十分的谨慎小心,深居简出,生怕自己的性命不保,或者说有什么马脚露出来,被秦国人知道的话,自己就没命了!这一日忽然听闻楚国的使者到访。
不觉得心中大喜,虽说自己的王爵,还是秦国人赐予的,但是不管怎么说,也是一国的君王,能够得到其他诸侯国的认可,也未尝不是一件好事。陈庄对于楚国使者的到来,那是深信不疑,如此这般也是情有可原,楚国与巴蜀接壤,共享长江天险,可以说是唇亡齿寒。眼下楚国人的到来,对于陈庄而言,不啻于一场及时雨,随即招呼手下道:
“快!快!有请!”
说完内侍派出宫门,将楚国前来的使者,请了进来,不用问,单单一看这服饰的颜色,就知道,此人必定是楚国人无异。战国时代阴阳之术盛行,各国在立国之初,为了迷惑世人,将自家的上台,说的神乎其神,自然是挖空心思,说明自家受命于天。所以必然相应的认为是上天赋予自家一种德命。
分别用金木水火土五行来命名,五行又分别代表五种颜色,所崇尚的颜色即国色,也必须与它的德性相符合.惟其如此,新生的国家才能在上天佑护下安稳顺畅的运行。上古时期黄帝战胜蚩尤之后,建立的政权是土德,故而崇尚黄色,旗帜服饰皆为土黄.夏王朝为木德,东方属木,崇尚青色。殷商王朝为金德,其兴起时有白银溢出大山的吉兆,估计当时火山喷发了,要不然的话,怎么可能会有白银溢出,是以崇尚白色。
周王朝先祖得赤乌之符,为火德!自然崇尚红色.当时天下对这种五德循环说无不认可,立政立国之初,便已确定!三家分晋,魏国继承了晋国的衣钵,号称正统,延续周朝火德,旗帜服饰皆尚红色.虽说韩国也是晋国的一家,但为了表示自己有特立独行的德性,便推演出木德,旗帜服饰皆为绿色.
赵国更是特立独行,推演出更加特殊的“火德为主,木德为辅,木助火性,火德愈烈”的火木德,旗帜也就变成了七分红色三分蓝色.齐国最为奇特,开山鼻祖不过就是到周王朝打工的,所以一直以来不敢有觊觎之心,一直奉承周朝的火德,不过等礼崩乐坏,天下大乱的时候,田家篡夺了姜家的王权。
自然也想着,能够另立门户,故而推演出“火德为主,金德为辅,金炼于火,王器恒久”的火金德,旗帜服饰变成了紫色.当年不服周的楚国是自立为王,服饰色泽,也是五花八门,所以常被中原国家嘲讽“乱穿乱戴乱德性”。不过人家楚国发达了,仰慕中原文化的精致典雅,不知在何方高人的指点之下,楚国推演出“炎帝后裔,与黄帝同德”的土德,旗帜服饰变成了一色土黄.总算是受命于天,位居列国之间,不再被中原的国家所讥讽。